2015-09-22
在中央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来,海南省农业厅迅速行动,着力开展“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让农业搭上“互联网快车”。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先后在海口市石山镇、琼海市大路镇、陵水县英州镇等6个镇启动了“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以开放心态顶层谋划、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推进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说,海南农业正在进行“四个+”的战略,即“国际旅游岛+农业”“互联网+农业”“金融保险+农业”和“一带一路+农业”。今年上半年启动的“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就是“互联网+农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互联网+”理念、思维和技术贯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产业链,发挥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最大效应,加快引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据了解,海南省农业厅在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研究“互联网农业小镇”发展规划、赴浙江临安市白牛村(知名淘宝村)和浙江遂昌县(农村电子商务)等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实施“光纤入户、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休闲农业和信息进村入户”等五大工程,全力构建“互联网农业小镇”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计划每年建设1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到2020年全省60个乡镇各建一个“互联网农业小镇运营中心”,1000个村(组)各建一个“互联网农业小镇服务中心”, 实现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与此同时,海南省农业厅以积极开放心态,运用互联网思维,广泛动员和组织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定期召开“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工作推进会,听取各参建单位、省内外专家对“互联网农业小镇”推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反复探讨研究,不断强化完善,保障“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晓桥说,在省委、省政府的积极组织和相关市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省农业厅和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海口市石山镇、文昌市会文镇、琼海市大路镇、澄迈县福山镇、儋州市木棠镇、陵水县英州镇等6个镇顺利启动“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工作;三亚市吉阳镇、琼中县湾岭镇、屯昌县坡心镇、白沙县细水乡等4个乡镇的“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准备工作也已经就绪,即将正式启动。
做好地方特色资源与产业优势相融入的文章
海南省农业厅在推进“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过程中,积极协调组织各相关市县和乡镇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产业布局,将地方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融入“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之中。如海口市石山镇的火山口特色高效精品农业、文昌市会文镇的佛珠加工业、琼海市大路镇的特色热带水果、澄迈县福山镇的“国宴咖啡”、儋州市木棠镇的黄花梨手工艺品、陵水县英州镇的“种业硅谷”等。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党委书记林少祯说,石山镇通过 “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充分发挥火山灰土壤富硒的特点,大力发展金钗石斛、金银花、诺丽果、辣木、黑豆、红芝麻等优特农产品种植和黑山羊、小黄牛、山鸡、蜜蜂等健康养殖业,打造互联网+火山特色热带高效精品农业示范基地、火山风情旅游示范基地、农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将石山镇建设成为生态、富裕、宜游、乐居的“互联网农业小镇”和旅游名镇,力争2019年全镇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在琼海市大路镇可随处感受到“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带来的变化:镇上新建的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里,不少游客进店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下订单订购农产品;镇村干部和农户通过手机可第一时间将农情和供求信息上传至大路农旅商网广泛传播等。镇党委书记王雄说,大路镇的生态大米、莲雾、番石榴、牛肉等特色品牌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这种最直接、最便捷、最节约的方式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也让传统农耕小镇的品牌效应转变成经济效应。
陵水县英州镇镇长史亮波说,根据海南省和陵水县相关部门对英州“互联网种业小镇”的建设规划,英州镇将充分利用种业发展的地缘优势,对传统的种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对包括南繁、水产、林业、草业、畜禽、微生物物种的“大种业”统筹,建设互联网种业科技创新孵化园和互联网种业观光体验园,搭建全国互联网种业(期货)交易中心,配套建设综合性备用“种子银行”,构建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将英州“互联网种业小镇”建设成为产值过百亿元的“种业硅谷”。
激发农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琼海市大路镇、陵水县英州镇等“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农村走访和与干部群众攀谈中,明显感觉到农村干部群众对“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高涨热情。石山镇施茶村委会主任洪义乾和建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浩说,“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广大农民群众对此十分支持,并积极投身其中。
洪义乾、王光浩以两村联合修建的35公里生产干道(旅游慢道)为例说,在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将35公里1米左右宽的山间小路改扩建成4.5米宽的生产干道(旅游慢道),占用土地近200亩,但涉及到的农户没有一个要求土地补偿。35公里生产干道(旅游慢道)的建成,不仅盘活了道路两旁的土地,同时因道路两旁较好的保存了火山地质原貌,游客可以爬山、观景、采摘,开展山地自行车骑行等休闲观光活动。
洪义乾介绍,全省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村级服务中心”就设在施茶村下辖的美社村民小组,青年村民吕青柏、王孙孟通过在海南省农业厅组织的“互联网农业小镇信息员培训班”学习后,已经正式成为服务中心的信息员,开始为村民提供优质快捷的互联网服务。另外,在镇、村的组织协调下,已先后两次邀请海南大学等高校的专业人员到村里进行互联网实用知识培训,提高广大村民操作运用互联网的能力。
与此同时,建新村的金钗石斛、金银花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黑山羊、小黄牛、山鸡等健康养殖业也已经开始启动。王光浩指着一片正培育着金银花苗的苗圃介绍,村里已经培育了2万多株金银花苗。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全村将种植金钗石斛700亩、金银花20万株、黑豆和红芝麻2000亩,养殖20万只山鸡。
大路镇大路村亭子坡村民小组村民王小岸说,今年村里实现了光纤入户和无线网络免费覆盖,不仅村民们可以免费使用,就连外地游客也能迅速免费连接网络,自动链接打开大路镇农旅商网,了解大路镇的人文历史、镇墟新貌、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等。王小岸在村头开的一家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她不仅给客人推荐当地美食,还把自家店通过社交软件宣传出去。另外,大路镇的传统美食“粽子”也搭上“互联网快车”,声名远播。大路镇乡土粮粽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平说,今年端午节期间粽子销售了15万多个,是往年销量的3倍,其中有5000多个甚至销到了岛外。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