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4
前天,“顺丰快递员私拆客户包裹”一事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微博用户@双下巴仙女裴金金称顺丰快递的工作人员私自打开客户包裹,将其包裹里的东西散落在自己床上,佯装是其女朋友的东西,还发信息骚扰客户。当晚,顺丰集团官方微博转发该网友的帖文并对其致歉称,非常理解发帖人的感受和愤怒,顺丰绝不姑息、纵容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准则的不当行为,已经启动调查程序,再次为此道歉。
此类似事件顺丰以前也发生过。顺丰一直以来在业界的口碑不错,据国家邮政局显示,消费者对顺丰快递企业的有效申诉处理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如今,顺丰口碑却贴上了“快递员私拆包裹”的标签。
同类事件频发,快递行业存“诟病”
关于此次顺丰的事件虽然被推上了舆论的浪尖,但这样的事情并不只存在于顺丰一家快递公司,其他快递公司均存在着此现象,也足以说明整个快递行业均存在着类似的诟病。
2012年5月,解放日报报道,圆通公司快递建包员龙某利用职务便利,偷拆客户包裹窃取物品,4个月内窃得各类物品64件、价值3万余元。调查取证之后,龙某被青浦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
2016年4月,重庆晚报报道,重庆玉帛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女士用韵达快递向客户寄送12支红酒,未能如期送达,退回时却只退回了8支,快递公司对此进行了私自处理。包裹被拆,公司表示收件人拒收,寄件人退回,便对有液体流出的包裹进行了拆换包装。事后,韵达快递向该女士赔偿了1800元。
2016年7月,北京用户赵先生通过中通快递寄出一款全新超人玩偶、一张全球限量版海报及限量认证书。之后,他发现收件快递员在朋友圈晒出多张玩偶照片。中通快递总部第一时间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监察与跟踪处理,经多方取证核实,中通决定对该加盟网点不规范的管理,给予严重警告和内部处分,并全网通报。
此次类似现象数不胜数,但都未引起较大风波。一方面,大多数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且快递员已经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等隐私,便不愿意将此类事件曝出;另一方面,针对此类似事件,快递企业的处理方式对于用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若处理妥当,不止能够提升用户体验,也能够为快递市场带来良性的引导。但如若快递企业不够重视此类事件的发生,还会依旧发生。
而为什么会频频出现用户隐私以及快递员私拆包裹等现象?首先是由于快递企业自身内部对快递员的约束机制不完善,监察不到位,并且快递员良莠不齐,人员鱼龙混杂;其次,对消费者这方面来说,损失赔偿代价较低,不足以对整个快递市场出现的类似现象形成有效的倒逼效应。
行业要如何“自救”?
从此次的事件反过来深思现在的快递市场,在快递市场如日中天的当下,国家邮政局也表示了2018年人均快递的使用量为36件,预计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超过600亿件。快递企业日均服务2.8亿人次,相当于每天5人中就有1人使用快递服务,快递也成为了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快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同时,快递暴力、快递员的自身规范、用户隐私等问题也随之接踵而至。
2018年5月的快递业法规《快递暂行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泄露用户隐私的行为最高可被罚10万元。
其中,《快递暂行条例》也提到了除有关部门依照法律对快件进行检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检查他人快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私自开拆、隐匿、毁弃、倒卖他人快件。
所以,快递行业除了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之外,快递企业本身还应加大对自身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训,并加强监察控管的力度,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机制。
以上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交流,更多物流资讯请关注【e椰城】